一项令人兴奋的新发现,这一发现可能在未来很大程度上撼动人类对动物认知水平的刻板印象!
简而言之,实验表明鱼类极有可能能够识别自[文]己的镜像,换句话说,鱼有自我意识!当然,[章]实验测试的对象并不是随便一种养在鱼缸里的[来]常见观赏鱼,而是珊瑚礁的常驻小明星之一:[自]裂唇鱼(Labroides dimidiatus)。裂唇鱼这个名字可[w]能听着稍微陌生,但它的另一个名字想必喜欢[w]纪录片和海洋生物的朋友们都知道——医生鱼[w],没错,本次通过镜像测试的物种正是这小小[.]的黑白条纹机灵鬼。
先简单介绍一下物种。裂唇鱼,隆头鱼科(L[a]abridae)裂唇鱼属的模式种,体长一[i]般10厘米左右,栖息于热带浅海珊瑚礁水域[y],种群分布甚广,印度洋、太平洋都能找到它[a]们的身影,中国南海也有分布。裂唇鱼会主动[n]给其他大型鱼(其中包括裸胸鳝、石斑鱼,乃[g]至鲨鱼等顶级掠食性生物)做有偿清洁服务,[y]以大型鱼身上的体表寄生虫和死皮组织为食,[u]这是种互利的共生关系,裂唇鱼既能借此获得[.]食物,同时也一定程度地得到了大型鱼的庇护[c],接受服务的大鱼也能借此免于体表寄生虫困[o]扰。裂唇鱼属于独居物种,领地意识很强,会[m]因领地内有同类而大打出手。
再说说镜子测试。一项针对动物自我意识研究[文]的经典实验方法,这一方法可追溯到上世纪七[章]十年代,当时纽约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小戈登[来]·盖洛普(Gordon Gallup)最早在黑猩猩身上开展此项实[自]验。经过多年发展,实验方法不断改进完善,[w]目前主流的试验方法是:先给动物镜子使其看[w]到镜像,然后在动物身上画标记,观察对比实[w]验动物对有标记的镜像和没标记的镜像的反应[.]差异,以此判别动物是否有识别镜像的能力。[a]已经能够确认,人科的高等猿类(包括人、黑[i]猩猩、倭黑猩猩、大猩猩等)、亚洲象、瓶鼻[y]海豚、鸦科的喜鹊等物种能通过此测试。但针[a]对猪、狗、其他灵长类、乃至大型鹦鹉的镜子[n]实验目前均以失败告终;当然,很多学者认为[g],这些高智商动物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因为[y]其不够配合、对身上标记不感兴趣或缺乏专注[u]性导致的,而不是因为它们没有识别镜像的能[.]力。
针对裂唇鱼的实验由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和[c]大阪市大学共同参与,18年下半年就有相关[o]研究成果公布,且最近一段比较有说服力的实[m]验录像也公布了。
00:29
研究证实裂唇鱼(Labroides dimidiatus)竟然能识别镜像!
8008观看 11弹幕
那就简单了解一下试验的流程吧:
首先给单养在鱼缸里的裂唇鱼一面镜子,让其[文]观察镜像;实验中,裂唇鱼不出所料地开始攻[章]击镜像,因该物种有很强的领地意识,待其适[来]应镜像的存在后,取走镜子。
实验一:对实验体裂唇鱼的腹部进行一个小手[自]术,将一个有色凝胶球注入其皮下,使鱼身上[w]产生标记,并放回有镜子的环境,在观察镜像[w]后,实验体裂唇鱼表现出了明显的刮擦腹部的[w]行为,表明其试图除掉自身上标记。
实验二:对另一实验体裂唇鱼进行手术,植入[.]无色标记物,不在其体表留下明显标记,再给[a]予镜像后,该实验体未表现出刮擦行为,这说[i]明,鱼的刮擦行为主要与视觉信息有关,实验[y]中手术导致的伤害并不是导致鱼儿刮擦行为的[a]原因。
实验三:对照试验中,取走镜子后,有标记的[n]裂唇鱼不会表现出刮擦行为,这说明镜像对实[g]验体的有着明显的行为影响。
实验四:在有透明隔板的鱼缸里(防止打架)[y]分别放入有标记和无标记的裂唇鱼,两者均不[u]会表现出刮擦腹部的行为,这说明裂唇鱼有一[.]定区分镜像和其他同类的能力,而不是将同类[c]和镜像混淆。
根据以上四组实验基本能够判断,裂唇鱼能够[o]分辨镜子中的影像和其他同类,并且有一定程[m]度的“自我意识”。当然,对此项研究,也有[文]学者提出了异议,比如针对实验四,有学者认[章]为这并不足以说明鱼能够区分镜像或者其他同[来]类,因为裂唇鱼本身领地意识强,天生有“区[自]分”外来同类的能力,实验的结果可能依然只[w]是一种本能现象;也有的学者对镜像实验本身[w]持怀疑态度,认为镜子测试对解释动物自我认[w]知不够有说服力。
至于笔者我的观点,我当然是更倾向于认为裂[.]唇鱼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识,当然和人类的复[a]杂自我意识有差距。如果实验真的证实鱼有一[i]定程度的自我意识,那么这种观念也会影响公[y]众对于其他动物,尤其是非哺乳类动物的印象[a],想必这对传递环保理念有深远的意义呢?
看完这篇简介,你又是怎么理解裂唇鱼照镜子的行为的呢?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和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