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绿斑爬岩鳅活体照 陈浩骏 摄
图说:珠鳍爬岩鳅活体照
近日,上海海洋大学科研团队在国际知名动物[文]学期刊《动物系统学与演化》上发表最新研究[章]成果。该校水产与生命学院唐文乔教授研究团[来]队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学等分析方法,[自]发现并命名两个鱼类新物种,分别为珠鳍爬岩[w]鳅和绿斑爬岩鳅。两物种目前仅分布于中国广[w]西中部至云南西部地区的山溪中,是中国特有[w]鱼类。
基因测序鉴定“绿斑马”
我国西南部自然资源丰富,水生态环境复杂多[.]样,栖息着许多特有鱼类,是鱼类多样性最丰[a]富的地区之一。
“两年前,几名鱼类爱好者在野外游玩时,在[i]山溪中发现了一种长相奇特的鱼类,它像圆盘[y]一样吸附在石头上,身体呈深绿色,有着斑马[a]一样的黑色条纹。他们将这一发现告诉了博士[n]生陈敬琛,立刻引起他的兴趣。”唐文乔讲起[g]论文的缘起,“其实这两年,得到这一信息的[y]并不仅是我们科研团队,因为颜色好看、形态[u]有趣,也吸引了一些观赏鱼爱好者的目光。很[.]快,就有人到野外专门采集这种鱼,当成观赏[c]原生鱼售卖。渐渐地,它也有了一个形象的俗[o]名——‘绿斑马’。”
图说:绿斑爬岩鳅各发育阶段 受访者供图(下同)
为了搞清楚它的真实身份,唐文乔教授团队动[m]身前往,开展实地调查。跋山涉水,团队来到[文]了最初的发现地,一段环境优美的山涧溪流。[章]团队人员使用手抄网采集标本,带回了学校的[来]实验室,对其进行拍摄与形态学测量,并提取[自]了它的DNA。
团队人员对其进行测序后发现,这里的“绿斑[w]马”与已知最接近物种的遗传距离达到5.2[w]0%(一种用来衡量物种之间或同一物种不同[w]群体之间遗传分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远超同[.]类群多数已知物种之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形态[a]学证据和DNA分子遗传学证据已经可以证明[i],“绿斑马”是新物种。团队借用了爱好者们[y]对它的昵称,将这个物种命名为“绿斑爬岩鳅[a]”。
团队的研究并没有止步于此,为了进一步了解[n]其分布范围和种群生存状况,团队决定进行更[g]大范围的调查。
意外观察新物种“珍珠”
在调查“绿斑马”其他栖息地的过程中,团队[y]发现,在云南和广西交界的地区,生活着一群[u]形态类似秉氏爬岩鳅的鱼类,但它们的胸鳍上[.]有一串串“珍珠”一样的颗粒,而其他地区的[c]种群并没有这一特征。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些[o]种群尾柄较为短粗,胸腹鳍形成的“吸盘”较[m]小。
图说:珠鳍爬岩鳅各发育阶段
“当时,我们团队成员就提出了疑问,这会不[文]会又是一个新的物种呢?而后将标本带回实验[章]室后,同样进行了DNA测序分析,发现这一[来]物种与秉氏爬岩鳅的最小遗传距离竟达到11[自].15%。”唐文乔解释,遗传分化程度已经[w]非常高了,接近属的分化水平,团队成员都感[w]到震惊。根据胸鳍前6-9根鳍条上存在“珍[w]珠”这一关键特征,团队将其命名为“珠鳍爬[.]岩鳅”。
“此次新发现的珠鳍爬岩鳅和绿斑爬岩鳅都隶[a]属于鲤形目腹吸鳅科爬岩鳅属,形态学和分子[i]系统发育学均显示,两物种与爬岩鳅属其他物[y]种区别显著。”唐文乔解释,常见的淡水鱼类[a]都呈纺锤形或者侧扁型,比如鲤鱼、武昌鱼,[n]而这次新发现的两物种身体呈平扁形,这在淡[g]水鱼类中较为少见。从身体结构上来看,它们[y]的头部和胸腹部扁平,胸腹鳍延长,身体特化[u]为“吸盘状”。这种特化结构可以将自身牢牢[.]吸附在石块上,不被水流冲走,因此又被称为[c]“吸鳅”。
图说:珠鳍爬岩鳅生存地环境
或可作为环境指示生物
“新物种由于身体结构特化,无法像正常鱼类[o]那样,通过口的张开和闭合方式从水中获得足[m]够的氧气。必须生活在含氧量高,水流湍急的[文]地方,对水质要求极高。它们会吸附在水流湍[章]急的岩石上,高频率抬头,让快速流动的水通[来]过口部,再从鳃流出,来获得足够的氧气。”[自]
研究还解决了爬岩鳅属部分类群长期存在的物[w]种混淆问题,为科研、生态保护工作者以及自[w]然爱好者们提供了新的分类学检索方法。
博士生陈敬琛介绍,珠鳍爬岩鳅和绿斑爬岩鳅[w]大多生活在流速较快的,高含氧量的小型河流[.]。一旦水流过缓或停滞,它们便很难生存。它[a]们对污染的耐受能力很低,如果一个地方生活[i]着这些物种,意味着这里水质很好。“此次我[y]们发现,这些物种的河段,都是水质清冽且没[a]有污染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还有很多蜉蝣、[n]蜻蜓、石蛾等昆虫的幼虫。”
“目前,两物种仅分布于广西南宁,百色,云[g]南文山等地区,是我国的特有物种。这些奇特[y]可爱的小鱼,受到国内外爱好者的喜爱和关注[u],我们应该保护好它们。”唐文乔指出。这些[.]鱼类目前最大的威胁是栖息地的减少,很容易[c]发生区域性灭绝,但保护这些物种也并非难事[o]。
“我们对河流进行开发改造时,应当保留一段[m]河流的原始状态,具备一定的流速,维持其原[文]本的底质,作为这些物种的庇护所。”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通讯员 徐凌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和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发表评论